清晨8点的21700电池生产线,胡青青手里拿着员工排班表,对着对讲机叮嘱:“小张那组今天加两个人手,把昨天的积压订单清掉,抽检频率提一档。”这个工段长,10年前还是制衣厂流水线上的女工。“谁能想到,生了三个娃,还能管理团队?”她低头在质检单上签字,笔尖划过纸面的声响,混着机器的嗡鸣,像首属于女性的奋斗歌。
#01 产房到车间,政策托举她的"双重身份"
疫情期间,刚查出怀老三时,胡青青攥着产检单在车间外徘徊。“前两个娃还小,又要上夜班,哪敢再生?”是领导的一句话让她定了心:“放心生,厂里给你调岗,产检假、哺乳假、育儿假都按制度来。”
在远东,“承诺生育三孩及以上优先”从不只是句口号。怀孕7个月时,车间特意把她从夜班调到白班;产前检查算正常出勤,工资一分不少;产后返岗,工位旁多了张折叠床,方便午休。“每天都有哺乳假,够我回家给老三喂顿奶再回来。”她笑着说,老三的奶粉钱,刚好能被公司的三孩补贴覆盖,等上了学还能覆盖学费,减少家庭压力。
#02 从学徒到工段长,她把"细心"磨成管理力
10年前刚进远东时,胡青青连7号电池与5号电池都分不清,更别说生产电池了。“师傅站在旁边,手把手教学。”现在,她带徒弟也用这招。
女性的细腻,成了她管理的“秘密武器”。“谁说女人管不好生产?我们连孩子都能管好,还怕管不好流水线?”刚做管理时,大家不服安排。胡青青请教上级,学会按年龄、性格沟通:跟年轻人说省事儿,跟大姐们说体面。果然事半功倍,她悟到沟通得因人而异,而后来在管理岗越做越顺利。
“优秀管理者”的荣誉奖状挂在家里最显眼处。“这份认可,离不开公司对女性管理人才的培养——从基层学徒到工段长,每一步都有培训支持”。有人问她秘诀,她指着流水线:“男同事拼速度,我们拼细心。上道工序多瞅一眼,下道工序就少些麻烦。”去年车间质量合格率大大提升,背后是她带着团队一起努力的结果。
#03 夜班灯下的平衡术,家庭事业不是单选题
晚上8点,胡青青换好工装准备上夜班。手机里弹出老公发来的视频:老三举着画笔画了个“妈妈”,歪歪扭扭的线条旁写着“加油”。“半个月翻一次班,刚开始白天睡不着,现在练就了‘秒睡’本事。”她笑着说,老公在附近上班,老人帮忙带孩子,家庭成了她坚强的后盾。
从制衣女工到工段长,从二孩妈妈到三孩母亲,她用10年证明:女性的成长从无上限,只要有合适的土壤,就能长出意想不到的模样。而远东,正是那片愿意静待花开的土地。
在远东,像胡青青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。“女性优先”的找聘政策背后,是“让每个女性都能绽放光芒”的承诺:产假里的工资单、办公区的哺乳室、管理岗上的培养计划……这些细节织成一张网,托举着女性在家庭与事业间从容行走。
上一篇:
下一篇: